人的心靈特質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靈特質,然而人類的心靈還是具備一些共同的特質在。
一、人性自私自利
人的自私自利是來自於人類有生物追求「生存」的本能,生物重要的生活目標就是生存,為了生存就會追求利益,在人的腦中只要是跟生存有關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利益,例如食物、金錢、社會地位、權利等等;生物通常都會先追求自己的利益,優先思考自己的生存,而不是考慮別人,所以會「自私」。因此「自私自利」是人性重要的一部份。
雖然人類自私自利,然而每個人自私自利的程度是不同的,有人是極度的自私自利,碰到任何一件事情都只想到自己、只看到利益,甚至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傷害別人;有人大部分的時候只想到自己,但偶爾會考慮到別人;有人是在重要的事情會優先考慮到自己的利益,但在平常事情會去幫助別人;有人甚至在重大的時刻會選擇犧牲自己幫助他人;有些人是常常幫助他人,偶爾才想到追求自己的利益。
二、慾望、價值觀、情緒和決策的關係
慾望、價值觀、情緒每個人都不一樣,但這三者的共通點在於都跟決策有關。慾望、價值觀、情緒代表著心靈對事物的傾向,這個傾向關係著人思考和行動選擇的目標和方式,例如想要追求什麼、喜歡什麼事情、排斥什麼事情、對什麼事情生氣、對何種事情高興,有清楚的傾向大腦就容易做出抉擇,喜歡一件事情大腦就選擇接受去做這件事,討厭或排斥一件事情大腦就選擇否決和遠離這件事情,對一件事情有欲望大腦就會選擇這件事情當作行動的目標。
如果一個人根本沒有欲望、價值觀、情緒,這個人就沒清楚的傾向,沒有喜歡的東西、也沒有討厭的東西、也沒有想要的東西等等,在面對選擇的時候就根本無法做出選擇,沒有喜歡的感覺就不會接受這件事情、但同時也沒有討厭的感覺就不會不接受,對一件事情不會接受也不會不接受,決策就陷入困境,因此沒有欲望、價值觀、情緒人就很難做出抉擇。
然而,人類社會的討論認為人具備理性,理性至少包含兩個特點第一人不受慾望、價值觀、情緒的影響能正確的根據合理原則或標準做出判斷和選擇,第二人會衡量現實情況做出判斷和選擇,因此人可以在沒有慾望、價值觀、情緒之下做出決策,而這個決策通常是最好的。
其實理性論中所謂的合理原則或標準就是某種價值觀,人接受了這些原則和標準並當作自己行為的準則就是把原則和標準當作自己價值觀的一部份,然後根據這些價值觀做出決策。換個角度來說,標準和原則就是心靈傾向,心裡接受某些標準和原則代表這個人對某些事情已經有某種特定的態度,所以人才能做出決策。
如果說所謂的理性決策是說決策思考時不會受到任何的心靈傾向影響,那理性決策本身就有問題,因為所謂的「理性」本身就是一種心靈傾向,接受什麼是理性什麼不是理性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判斷,接受「理性」的意涵和價值並把這種價值用來思考就是用價值觀來決策,換句話說「理性」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那麼理性決策可能是一種悖論。
那人本身不具備理性嗎?都沒有人可以在不受慾望、價值觀、情緒的影響下思考嗎?決策本身簡單地可以分為兩個步驟:對事情的了解和分析,然後是做出選擇。在分析和了解階段人可以不受任何慾望、價值觀、情緒的干擾下思考,人可以只根據現實情況做出分析,並且從中了解實際情況,一件事情的事實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價值觀或喜好而改變,無論一個人情緒、價值觀是什麼分析結果都不能偏離真實情況,在分析階段只有越不受到心靈傾向干擾的人才越能看到事情的真相;但在選擇階段,決策就涉及到心靈傾向,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現實情況卻做出不同的選擇,決定事情時心靈需要依據原則或價值,心中有衡量和參考的基準就知道要選擇什麼、不選擇什麼,情緒、價值觀、慾望就是心靈的衡量和參考基準,如果人完全缺乏情緒、價值觀、慾望人就缺乏心靈傾向,也就沒有決策的依據。
人類社會曾提出只考量利益和成本就是理性決策,但是「只依據利益和成本判斷」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人還是無法脫離心靈傾向做出決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事情的利益等於成本,人只能選擇接受或放棄,價值觀裡重視利益大於成本的人會選擇接受,而重視成本大於利益的人會選擇放棄,如果沒有清楚的傾向,不知道自己是重視成本還是利益,決策就會陷入困難。因此利益和成本是一種人的價值觀,只考量利益和成本並不符合人類社會所說的理性決策。
三、人類思考的簡單性
另外一個人類心靈的共同特質是會以較為簡單的方式思考問題,這樣做可以縮短思考時間加快決策速度並增進反應能力,目的是為了增強人的生存機會。
人的簡單思考方式至少包含下列幾種
單一向度思考:單一向度思考指的是人通常只用一種邏輯方式思考問題,或者只用一個角度觀察事情,而不想用多種邏輯方式或多種角度思考和觀察事情。
簡單化思考:簡單化的思考包含兩種,第一、使用簡單的邏輯方式思考,第二、將現象、情況、甚至是概念簡化為簡單的資訊。簡單的邏輯思考方式指的是邏輯的概念不會很複雜,可以很容易理解,例如只要A條件出現,B結果一定會發生,,但在邏輯上A條件和B結果之間沒有什麼必然性的關係,舉例來說只要拿到好學歷就可以得到薪水高的工作,但是就算拿到好學歷也不一定會得到薪水高的工作。還有一種簡單的邏輯思考方式是人使用理論和假設性的概念思考,例如假設A條件是真的而且存在,必然會造成B情況,但A條件未必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也未必會造成B情況。簡單的邏輯方式很容易被理解,通常人很輕易接受並用來思考問題,因此大腦可以很快理解並且用來快速的判斷問題,但其實這些邏輯本身都有問題。
將現象、情況、概念簡化為簡單的資訊也是與大腦想要縮短思考時間和加快決策速度有關,只要能將複雜的訊息簡化為簡單的資訊就能省下大腦思考要花費的時間。其中一個簡化的例子是大腦會將觀察到和想到的現象和訊息分類,例如將成績高的學生歸類為好學生、成績差的學生歸類為壞學生,只要聽到某人的成績就能自動判斷為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這樣會加速思考,但不能真的良好的判斷事情。
另一個簡化的例子是人很常用表面現象判斷事情,如果一個事件有兩個現象,A現象和B現象,A現象比較處於事情的表面,容易被他人看見,相反的B現象影藏在深處比較不容易被看見,民眾就可能以為是A現象造成這個事件而不是B現象造成的,實際上B現象才是主因。
還有一個簡化方式是將一個複雜的情況簡化成看似是幾個少數因素之間的因果關係,一個事情可能由多種因素構成,而這些因素之間的互動方式很複雜,為了省下思考的時間和精力,大腦可能會將這件事情整理成只是少數因素之間的互動造成的,而且因素之間的互動方式很簡單;例如一個國家的內戰看似是國家內不同民族的衝突和中央政府政府缺乏施政能力和軍事力量造成,實際上背後還有更多原因造成這個不穩的現象,可能還包含外國強權勢力介入這個國家的內政、長期經濟衰弱導致人民和地方各族群對政府的不滿、國際經濟衰退影響這個國家的貿易、其他國家的革命鼓舞這個國家的地方民族也興起革命等等。
慣性:慣性指的是人習慣用同一套相同的邏輯、價值觀去思考和觀察問題。如果人的價值觀、人格、思考方式定型,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就更難改變。如果人一直使用而熟悉某種思考方式,之後以同樣的方式思考會省下大腦時間。
目的導向:大腦的思考通常是目的導向,一切的思考程序就是只專注在想達成目的為主,卻排除考慮其他的事情,不考慮很多的事情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可以省下很多思考時間和精力,雖然有可能達成目的,但這樣的思考往往不周密。
四、心靈特質的穩定性和彈性
心靈的穩定性是說人的心靈一旦形成某種特質或價值觀就不容易改變,人會因此產生行為和思考模式,不斷重複的用類似的行為和思考方式去處理各式各樣的問題。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心靈的穩定性是有原因的,如果能用同一套思維方式面對各種問題,就可以幫大腦省下思考時間,除此之外還讓人有多餘的心力去面對較為複雜的問題,幫助人類生存,如果沒有碰到重大的事件迫使人短時間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或者用同一套心靈特質還可以生存下去,人的心靈特質或個性就不會有大幅度的改變。
但是人還是會不斷面對環境和狀況的變化,如果原來的心靈特質和思考模式不能處理新的狀況和環境時,人的個性、價值觀等等就會開始改變讓人更能適應和處理環境,特別是碰到越重大的事情、越跟生存有關的事情,人的大腦受到的刺激就越大,心靈特質的改變也越大,這種為了因應環境而產生的心靈變化就是心靈的彈性。
總而言之,人性的其中一個共同特質就是同時擁有穩定性和彈性,穩定性使大腦熟悉同一套思考方式處理不一樣的問題,減少思考時間;彈性使心靈改變以面對環境和狀況的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