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俄羅斯議題-東歐

美國和俄羅斯長期以來為了國際政治權力和地位爭鬥得很厲害,近年來更由於俄羅斯在中亞和東歐時常對鄰國採取政治施壓或實際軍事行動讓兩國關係競爭更白熱化。

前幾年,為了緩和兩國之間的關係,NATO和美國並沒有在東歐部署大量軍隊,甚至是不部署,對於非NATO會員國的國家,美國也沒有實質性的顯著的軍事交流,一切的作為就是要告訴俄羅斯,我們並不想惹你生氣。但是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的行動讓西方國家無法接受,這已經是實質上的軍事侵略,雖然俄羅斯表明他們只是支持在烏克蘭的叛軍,但並沒有實質派俄羅斯軍隊,然而實際上從一般的新聞訊息、新聞照片,加上運用邏輯思考已經能推敲出俄羅斯有實質參與,請想想看,怎麼能在原有的總統逃跑後,一個新的武裝團體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能迅速動員一大片地區的人員,並且得到自走砲、現代重裝坦克、裝甲運兵車、大型防空飛彈這種昂貴武器,而且要使用這種武器必須要有長時間的訓練才會使用,更不要提這些武器的運用戰術需要進一步軍事訓練。要想在短時間內得到有受過良好訓練的民兵,和現代化的重型武裝裝備,並且把他們動員和迅速組織起來,如果沒有事先安排和計畫,還有其他國家提供大量的軍備、資金、人力資源,怎麼可能做到,所以合理的推論是,俄羅斯早就是先計畫並訓練好,或者是乾脆祕密的使用俄羅斯軍隊當作叛軍。

為了阻止俄羅斯的行動,美國聯合許多國家集體經濟制裁,導致俄羅斯經濟情況變壞。俄羅斯的經濟成長已經下降或趨緩,通貨膨脹的情形變得非常嚴重,食物通膨達到20%,一般貨物也有10%以上。除此之外,俄羅斯的進出口大幅度的減少,外匯存底也大幅下降,資金也大量的逃出國外。這導致俄羅斯政府的財政吃緊,從數據來看,俄羅斯還是仰賴原料出口來支撐經濟,為了彌補經濟,俄羅斯的石油生產的比以前更多,可能一部份是為了要支援戰爭,另一怪是為了出口,另外,俄羅斯準備大量的出口以前保存下來的武器。

長期以來,俄羅斯仰賴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原物料出口經濟,而且最近油價不高,就算出口也沒辦法賺太多錢,讓俄羅斯的經濟情形更糟。在西方不斷的挹注資源給烏克蘭下,IMF也宣布可能要提供資金給烏克蘭,美國和NATO更派遣軍事人員或計畫派駐武裝部隊到東歐去嚇阻俄羅斯,烏克蘭的問題可能會變成軍事和經濟上的消耗戰,對經濟結構以原來出口為主的俄羅斯是不利的,甚至還有人說可能因為經濟困難導致俄羅斯軍事現代化停滯。

但是美國現在還沒有辦法完全把心力放在俄羅斯身上,第一,美國要專注中國在全球的行動,特別是在東亞。第二,美國已經把部分的軍事資源放在中東,處理伊拉克的問題和伊斯蘭國的問題,而中東的問題短期難以解決,有可能需要花費數十年的軍事資源,第三 美國要關心的問題是歐盟內部分裂的情形,針對俄羅斯或是經濟問題每個歐洲國家的想法都不一樣,吵架已經時有所聞,如果不能互相合作,集中資源處理事情,光靠美國也不能完全對付俄羅斯,必須依賴歐洲盟國幫助,如果歐洲自己都不能合作,美國就更能處理俄羅斯。第四美國自己的經濟問題也特別嚴重,美國的經濟近年來沒有特別亮眼的表現,而且政府財政還持續惡化,長期戰爭和高軍事經費已經讓美國吃不消,現在還要在世界各地應付其他問題,沒有心力完全把資源全部集中處理俄羅斯。

參考資料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russia/gdp-growth-annual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russia/inflation-cpi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russia/crude-oil-production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russia/core-consumer-prices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russia/food-inflation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russia/exports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russia/imports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russia/capital-flows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russia/foreign-exchange-reserves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russia/crude-oil-production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russia/government-budget
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russia/government-budget-value

http://rt.com/news/267031-us-heavy-weapons-baltics/
http://dailysignal.com/2015/03/30/us-sending-soldiers-to-train-ukraine-national-guard/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putin-is-ready-to-sell-iran-a-game-changing-weapon-2015-4
http://news.nationalpost.com/news/world/russia-futuristic-armata-tanks-can-turn-into-fully-robotic-combat-vehicles

http://warnewsupdates.blogspot.be/2015/06/imf-will-continue-to-provide-funds-to.html


美國的伊拉克議題

在中東,美國派了幾百名軍事人員到伊拉克幫忙,名義是幫忙訓練伊拉克部隊打伊斯蘭國,實際上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在訓練,或者是利用訓練的借口派遣特種部隊到伊拉克,伊拉克本身就有各個派系,而這些派系本身就有武裝部隊,或者是本身就是武裝組織,這些武裝組織無論是在對抗自己人,還是在對抗蓋達、其他外敵已經長期累積作戰經驗,加上美國長期以來的軍援和訓練,已經有一定的武裝能力,為什麼美國還要多派人去訓練?

美國早就知道伊拉克的問題根本不在武裝能力本身,而在政治本身和整個社會的士氣、氛圍。2015年開始,伊拉克有許多地區和城市被伊斯蘭國攻陷,原因並不是因為伊拉克軍隊被打敗,而是伊拉克軍隊根本不想打就自動撤走,造成了看起來幾百名伊斯蘭國部隊打跑了幾萬人伊拉克部隊的畫面。為什麼會撤走、不想打,因為伊拉克整個社會是處於分裂狀態的,不同的政治派系之間、不同的武裝部落之間、不同的宗教派系之間整個是看不順眼,有些更是世仇,不會有人想跟另外一個人合作,更不會有人想互相幫忙,議會中不同宗教種族的議員互相背葛導致政府癱瘓,軍隊中不同宗教信仰的士兵根本不想和自己的同袍、自己的長官一起作戰,更不想幫所謂的伊拉克政府,到底這個政府是誰的政府,是遜尼派的?是什葉派的?庫德族的?不是我這個種族派系的人主政,我根本不想幫忙,我的長官不是跟我同派系的我不想聽他的命令,所以這些士兵根本不想幫政府打仗,這種分裂社會的核心想法是先想自己利益還有自己派系的利益勝過整個社會和國家的問題。這種完全鬆散,互相對立的社會就算人數比別人多,也沒有意願和能力去合作對抗共同敵人,反而會很快被敵人的攻勢衝破防守。

而且伊斯蘭國更利用這點在伊拉克建立自己的情報網,如果你是遜尼派,你就不希望其他派系過得太好,你就有可能把隔壁什葉派鄰居的情報透露過伊斯蘭國,甚至因為現在的中央政府主政的不是你的派系,所以你希望它垮台,你就把情報賣給伊斯蘭國,還有些因為美國人大舉攻進伊拉克而反西方的人民會站在伊斯蘭國這邊,利用這樣的情況伊斯蘭國可以建立非常綿密、深入的情報網,從地方城市人民一直到中央政府的官員,伊斯蘭國都有辦法弄到,而且美國也承認伊斯蘭國的情報取得和正確性比美國還快。

所以不難推論出為什麼伊斯蘭國這麼小的武裝團體可以快速橫掃伊拉克,伊拉克軍隊現在會自動放棄然後撤退,如果要打伊斯蘭國,美國根本不能完全指望伊拉克人,只能自己動手,美國不會只有幾百人的軍事訓練團而已,請想想波斯灣、地中海有多少個美國航母和艦隊在附近待命,請想想美國在多少國家設立軍事基地,甚至可以要求對方的部隊幫忙動手(例如以色列或沙烏地阿拉伯或土耳其)。但是美國的將軍已經不想派大軍進入伊拉克,幾十年在中東的經驗下,美國在非正規作戰死的人數,被IED炸死,被狙擊手射死,被炸彈車弄死的人,比被正規衝突的坦克和大砲打死的還多,花了幾十年死那麼多人,花那麼多錢,最後就算打死賓拉登還無法完全消滅蓋達組織和相關的恐怖分子。

因此美國其實是希望能解決伊拉克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但是這似乎是相當困難而且要花長時間常能做到的,為了立刻看到成效,而且不想花太多的人力和錢,除此之外還要告訴大家美國政府真的有好好做事情,歐巴馬不是沒有計畫和行動,最好的方式就是派幾百名的軍事顧問提升伊拉克軍隊的能力,告訴大家美國人有在幫忙。

但是這樣美國還是沒有完全提出整合伊拉克政治和社會的辦法,也無良好對策處理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的攻勢



有興趣請參考下列資料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national-security/fall-of-ramadi-raises-new-questions-about-us-strategy-in-iraq/2015/05/19/aca4b2c6-fe50-11e4-8b6c-0dcce21e223d_story.html


http://warnewsupdates.blogspot.be/2015/06/us-military-not-eager-to-support.html


http://www.voanews.com/content/islamic-state-skilled-gathering-intelligence-adjusting-tactics/2798771.html

速食教育

台灣現行的教育充滿許多的速食特色,第一,急功好利。速食的重點要求就是快速的將食物做好然後立即享用,而台灣社會期望教育能在短時間展現出一定的成果,在台灣社會的心中,上了好的國中才能考上好高中,考上好高中才能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才不會變成人生悲慘組,這種功利文化和教育制度根本相輔相成,國中讀3年就有升高中的大考,而高中讀兩年半就要面對升大學的學測,這無疑告訴小孩子,你只有短短的兩年多把國中讀好,讀不好就是念不好的高中;你只有短短兩年念好高中,學測考差,就是上不好的校系,然後一輩子悽慘落魄,而為了有好的國中念,從小學開始所有的段考表現就被大人盯著,所以小孩子從小就被要求要學的快學的好,同時老師也被期望要能很快把學生教好。把這種情況搞得更糟的是教育部,課綱塞了滿滿的課程要小孩子吸收,並且給老師有限的上課時數,這樣意味著要小孩在短時間吸收好大量的東西,還要老師在短時間把大量的課程教好教會。台灣的教育就呈現非常畸形的狀態,老師被要求教的快教的多教的好,學生被要求學的快學的多學的好。

         第二、非使用者導向。速食的配方和菜色是由業者和商店已經安排好,顧客並沒有多少選擇,而台灣的教育制度是一群少數人和政府高層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訂好的遊戲規則,學生只能完全接受。從小學到高中,科目安排根本雷同,也就是五大主科,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套餐,對於許多小孩來說,他們沒有興趣在這些科目上,他們喜歡的知識領域可能不在課綱安排上,就算想花時間學習自己喜歡的事物,這五大科早就占滿了他們的時間,為了升學,每周都要花幾十小時複習,許多學生根本睡不飽,更不要說發展自己的人生興趣和專長,而且更慘的是學生未來人生會用到的知識跟這些科目可能一點關係都沒有。可以說,課綱並不符合學生的個人需求,也可能跟未來的人生發展無關,但他們只能默默接受。

        第三、重視表面,而不重視內涵,速食食物通常都是外表很好看,聞起來很香,但是一點營養都沒有而且會造成身體傷害,對人的身體並沒有實質幫助,而台灣的教育制度塞了許許多多的課程,表面上看來能增強學生的能力並幫助學生未來在學習上和職場上有所發展,但學生為了在短時間內把大量各種的知識全部吸收並取得好成績,過度擠壓了自己休息和發展興趣的時間,這樣造成大腦的過勞、極大的精神壓力、和身體傷害,長期下來一個人的腦力被過度消耗、精神和身體遭受破壞,而且為了能快速和不斷記憶大量知識所發展的是被動的學習方式,對大腦而言要主動且獨立的處理和建構事物才能激發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停的重複記憶大量的東西反而消耗大腦的腦力。而且有許多課程內容自身缺乏了組織性、邏輯性,反而像是刻意為了讓學生背誦才納入課綱,而不是培養學生的思考邏輯能力,這樣的教育就是降低學生思考力、讓學生腦殘化的元凶。除此之外不能發展自身興趣對學生的也是一種傷害,為了自身興趣而獨立主動地探索並蒐集資料分析和處理問題能增強心智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現行的教育不只讓學生沒有大量的時間和自由發展興趣,甚至還被迫放棄。簡單來說,教育部課綱表面很好看,但造就了許多大腦被殘害的學生。

         如果說教育是為了培養人為了所需的知識和能力,那麼教育者要知道的是,知識需要長時間才能和它有細膩的思考互動才能消化和熟悉,能力需要時間和自由去自我培養才能建構起來。更者,一個人自己需要怎樣的知識和能力只有自己透過長時間和足夠自由探索和思考,並不是由上位者認定和安排。對照下來,現行的速食教育完全違反上述的原則,並且殘害許多年輕的棟梁。

美日條約的修改讓日本能援助美國 4月28

近日美國和日本修改了美日安保條約,其中最重要的修改是"當美國受到其他國家威脅時,日本可以來幫助美國",所以美日之間的腳色漸漸在轉變,原本是美國單方面的幫助日本保護日本的領土,而現在日本的角色從被動慢慢地變成主動,只要美國有事情,日本可以隨時跟著美國動武。

所以如果美國要打中東,日本也可以跟著過去用兵,如果美國要打俄羅斯,日本也可以幫忙,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某一個國家打了北約組織的任何一國,美國就要用兵,美國用兵日本就可以跟著動員軍事力量,代表什麼意思,其實美國漸漸的透過國際組織和雙邊政治軍事條約將分散在全球的盟軍結合在一起,北約出事 日本可以幫忙;相反的如果日本出事,北約也可以幫忙。  如果這樣的全球軍事同盟完成,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力量。

從另外的角度來說,美國已經沒有力量單獨處理問題,需要其他盟國分攤更多的軍事力量和經濟支援,因此提升盟國在地位和角色、甚至把各個地方的盟國透過條約結合在一起就是為了幫忙美國在全世界處理事務。這樣的國際盟國管理對美國是有幫助的,降低了美國可能的成本花費,並且培養盟邦處理事情和軍事能力的經驗,但無形之中也提升的盟國的權利和國際發言權,相形之下美國就不能再頤指氣使盟國。

歐洲安全合作組織在烏克蘭Shyrokyne 觀察到的情況

根據OSCE歐洲安全合作組織的觀察員在烏克蘭的報導

4月26日 Shyrokyne 地區發生戰鬥

Shyrokyne 地區是烏克蘭的東南方,靠近黑海,與俄羅斯邊界不到40公里,是通往克里米亞半島的必經交通區域

只要能控制這個地區就能更進一步的與已經被俄羅斯吞併的克里米亞半島融為一體,俄羅斯可能至少要拿下克里米亞半島和烏克蘭東邊的完整控制權才會罷休

根據OSCE,Shyrokyne 戰鬥至少包含了步兵 坦克  裝甲人員運輸車  122mm火砲  120mm迫砲 82mm迫砲

這些都屬於正規軍的規模,而且至少是營級起跳

有哪個國家民兵或叛軍有這樣的資金得到這些武器,而且有這樣的錢維護和保養,還學會怎麼熟練的操作,並且實際上有組織性的應用在戰術中

這些都只有長年訓練的正規軍和軍官才能辦到,我推測Shyrokyne 的戰鬥其實是俄羅斯正規軍發起的,或者是由俄羅斯的軍隊人員混充為自願到烏克蘭戰鬥的外國人,實際上還是由俄羅斯政府控制

今後美國和歐洲都不可能和俄羅斯真正的善了,俄羅斯這種只有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態度;還有想要得到什麼就硬來的行為不會再有國家信任了

資料請參考歐洲安全合作組織觀察員的報告
http://www.osce.org/ukraine-smm/153501

中國政府大筆投資巴基斯坦交通和能源基礎設施 2015年4月

2015年4月

中國政府對巴基斯坦達成協議,願意提供超過300多億美元的優惠性貸款(concessional loan),這筆錢的用途大致上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份是建造和改善從中國西部一直貫穿巴基斯坦全國直到阿拉伯海的交通設施,這些交通設施包含了機場,高速公路等等。目前已知的項目有:
Gwadar International Airport
the Multan-Sukkur section of the Karachi-Lahore Motorway, 
upgrade package for the Karakorum Highway
elevated mass-transit system in Lahore

第二個部份是能源設施,目前已知的項目有
燃煤發電廠,水力發電廠,太陽能發電廠,風力發電設施
(我自己猜測還可能有石油和天然氣運輸管)

       中國的意圖是為了在中亞、西亞、南亞建造大規模的經濟交通和能源設施以繞過從波斯灣-新加坡-中國的海上貿易和運輸路線。長久以來中國的石油和貿易一直是仰賴從中東-南亞-麻六甲海峽-南海-東海的路線,而這條路線佈滿了美軍的基地和艦隊,在戰爭或和平時,中國的經濟命派是被美國威脅的,而且還要面對海盜和處理沿途東南亞國家和新加坡的要求。為了降低對海路的依賴以及降低被美國的威脅,中國很早就發展了在西亞和南亞發展陸上交通和能源運輸的構想,透過建造跨區域的交通設施和能源設施,可以直接將中國要的能源從中東、西亞運到中國而不必走受美國艦隊監控的海陸。

       選擇巴基斯坦的原因部分是因為從中國西部貫穿巴基斯坦全國一直到波斯灣是比較快的路線,把剛剛的交通設施的清單拿到地圖上比對不難發現,這些交通設施經過的省分是一條直接到阿拉伯海的路線,也就是這些交通設施的建設其實是為了中國自己方便,並不是為了巴基斯坦。

       選擇巴基斯坦的另外原因是因為印度,中國與印度政治不合,在喀什米爾、新疆、水資源問題上多有衝突;巴基斯坦和印度也不合,在伊斯蘭恐怖分子問題、喀什米爾問題上爭執已經是大家常年聽聞,所以長年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節制印度。投資巴基斯坦建造交通設施可以拉攏巴基斯坦,在戰爭時可以對抗印度,而這些運輸設施在戰爭時對動員軍隊和運輸軍隊很有幫助,中國可以很快把軍隊運到巴基斯坦。

      為什麼要建造這麼多種類電廠,是因為巴基斯坦的領導人希望改變目前仰賴以石油為主的發電情況。當然,對巴基斯坦來說,這樣的投資有政治意義,相當於向外展示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係以牽制美國和印度。

      在超過300多億美元的總貸款中,其中大部分的資金都是運用在能源設施,為什麼中國要將一大部分的錢幫助建設能源設施,據我猜測也是為了中國自己,如果有石油和天然氣運輸管,就可以省下海運費用、擺脫美國對亞洲海運路線的威脅,而且幫忙蓋電廠中國自己也可以用到,在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下或者以後戰爭時,工業和民生用電需求量大,這些中國建造的國外電廠可以分攤中國的能源需求。

     但我們要提出一些問題,中國政府為了自己的目的一直對其他國家提供優惠性貸款,但這些優惠性貸款其實相當於無息貸款,300億美元就算是用1%以下的利息其實對巴基斯坦和其他西亞國家也是很重的財政負擔,無論是非常低的利息或是0利息,可以說巴基斯坦不用付出任何一筆錢,而中國自己給了別人拿不回來的錢,中國也不是第一次提出這麼大筆的貸款,這一筆筆的貸款對中國的都是很大的呆帳,而且都會轉嫁成中國的負債,到底中國能夠承受這樣的政治性貸款多久?

     還有將設施蓋在巴基斯坦要面臨的是政治和軍事上的風險,在Balochistan地區,有民兵組織會綁架外國人(中國人也會被綁),這是為了把外國人和外國投資趕出去,如果熟知伊斯蘭的情形不難發現有些伊斯蘭宗教組織或伊斯蘭民兵組織不希望伊斯蘭地區受到外國政治、文化、經濟的影響,不希望所謂的伊斯蘭文化受外國文化和經濟的改變。除此之外,巴基斯坦還有許多民兵組織和地方軍閥、甚至是恐怖份子,這些人都會對地區的經濟和基礎設施造成威脅和破壞。日後為了保護和修理設施的費用是很可觀的。

這篇心得是在以下文章的內容寫成,有興趣者請參考下列文章
http://www.janes.com/article/50877/strategic-incentives-for-china-likely-to-dampen-concerns-over-unrest-risks-along-economic-corridor-in-pakistan

戰略思考會碰到的概念問題

一、精神論、方式論、現實論

    對於戰略的三個元素心靈、行動、環境,每個人和每個社會都有不同的重視程度,對應這三個元素人類社會發展出三種概念:精神論、方式論、現實論。精神論重視心靈,方式論重視行動,現實論重視環境。

    精神論強調心靈性質,認為人有好的心靈特質是最重要。人的思考和行動都受心靈特質的影響,只要人有良好的特質,就會有好的心智能力並且能採取好的行動和決策,只要人有好的心靈特質,人就會做最正確的決定、採取最適當的行動,並且能達到目標或成就,除此之外,有好的心靈特質心中就如同心中有股能量源源不斷推動自己的思考和行動,使人能藉由個人特質突破限制、突破個人能力發展的可能性並且更能邁向成功,所以精神論特別強調人一定要有良好的道德、心智能力、個人特質等等。

    方式論強調行動的方式和能力,認為人有重要的個人能力,或者找到良好的行動方式是最重要的。無論人如何思考和計畫、無論人的心靈特質是什麼,所有的想法一定都要透過實際行動才能實現,只要人有好的能力和技能應用在行動上,或者計畫採取一個好的行動方式,就能增進成功機會,因此方法論特別重視人有沒有良好的技能和能力,或重視找到好的行動方式。

    現實論強調理解環境,認為徹底了解環境的實際情況最重要。人不管要做什麼事情都要和實際的環境互動,只有徹底了解環境的人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採取最適當的行動,這樣做事情才有最大的成功機會,所以現實論特別強調情報,要不斷的收集情報徹底的了解現實環境的情況,拿到重要且正確的情報更有幫助,除此之外更有現實論強調要了解現實世界所有事物運作背後的原理和原則,只要能掌握這些原理原則,不只能幫助人思考判斷和選擇行動方式,更有機會控制環境。

    精神論、方式論、現實論這三者各自的論點都有一些道理可以作為參考,但是並不能太偏重其中一個,也不能無限上綱。戰略是心靈、行動、環境三者的互動,這三個元素都有各自的重要性,心靈的確影響人的心智情況、判斷及思考能力,但沒有行動計畫不能實現,有良好的能力和行動方式確實能幫助實現計畫,而且人不得不重視環境,人需要去了解環境的實際情況才能加強對情勢的判斷力和選擇適當的行動方式,因此必須同時重視心靈、行動、環境,三個元素都要納入考慮,缺一不可,這樣才能使計畫周詳,不能只重視其中一個元素並認為只要重視其中一個做事情就可以成功。


二、經濟性和可能性

    戰略在行動上常常考慮經濟性和可能性的問題,經濟性指的是一個行動會耗去多少資源和力量、會犧牲掉多少東西,以及消耗和犧牲會換來多少效益和效果,可能性指的一個行動可能達成目標或成功的機率是多少,行動失敗的機率是多少,以及有沒有機會採取某種行動。

    要思考經濟性的問題是因為無論是時間、資源、精力、人力,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且還可能要用有限的資源同時處理多項事情,所以需要考慮不要隨意浪費資源,要謹慎的使用有限的資源和力量,還要思考如何使用資源才能讓行動產生最大的效益和效果。

    思考可能性的問題和經濟性問題一樣重要,做事情會考慮一個行動能不能做,行動成功的機會有多少、要面對多少風險或失敗機率,這代表著採取行動是不是徒勞無功,如果行動不成功不只造成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無論有沒有成功行動還會造成某種後果並影響整體局勢,更有可能影響整個計畫的執行。

    在思考可能性的問題上,有人可能會因為花費的資源大而認為行動的成功機率低,資源和有沒有機會成功可能有關係,然而花費的資源和成功的機會是兩件不同的事情,資源是經濟性的問題,機會是可能性的問題。將資源花費多寡和成功機會連結起來指的是行動的難易度,如果一項行動花費較多資源才能稍為提供成功機會代表這個行動的門檻很高,難度就很高,如果花費一點點資源就可以成功代表難度低。

論人性


              人的心靈特質是多元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靈特質,然而人類的心靈還是具備一些共同的特質在。

一、人性自私自利

         人的自私自利是來自於人類有生物追求「生存」的本能,生物重要的生活目標就是生存,為了生存就會追求利益,在人的腦中只要是跟生存有關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利益,例如食物、金錢、社會地位、權利等等;生物通常都會先追求自己的利益,優先思考自己的生存,而不是考慮別人,所以會「自私」。因此「自私自利」是人性重要的一部份。

         雖然人類自私自利,然而每個人自私自利的程度是不同的,有人是極度的自私自利,碰到任何一件事情都只想到自己、只看到利益,甚至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傷害別人;有人大部分的時候只想到自己,但偶爾會考慮到別人;有人是在重要的事情會優先考慮到自己的利益,但在平常事情會去幫助別人;有人甚至在重大的時刻會選擇犧牲自己幫助他人;有些人是常常幫助他人,偶爾才想到追求自己的利益。

二、慾望、價值觀、情緒和決策的關係

         慾望、價值觀、情緒每個人都不一樣,但這三者的共通點在於都跟決策有關。慾望、價值觀、情緒代表著心靈對事物的傾向,這個傾向關係著人思考和行動選擇的目標和方式,例如想要追求什麼、喜歡什麼事情、排斥什麼事情、對什麼事情生氣、對何種事情高興,有清楚的傾向大腦就容易做出抉擇,喜歡一件事情大腦就選擇接受去做這件事,討厭或排斥一件事情大腦就選擇否決和遠離這件事情,對一件事情有欲望大腦就會選擇這件事情當作行動的目標。

         如果一個人根本沒有欲望、價值觀、情緒,這個人就沒清楚的傾向,沒有喜歡的東西、也沒有討厭的東西、也沒有想要的東西等等,在面對選擇的時候就根本無法做出選擇,沒有喜歡的感覺就不會接受這件事情、但同時也沒有討厭的感覺就不會不接受,對一件事情不會接受也不會不接受,決策就陷入困境,因此沒有欲望、價值觀、情緒人就很難做出抉擇。

         然而,人類社會的討論認為人具備理性,理性至少包含兩個特點第一人不受慾望、價值觀、情緒的影響能正確的根據合理原則或標準做出判斷和選擇,第二人會衡量現實情況做出判斷和選擇,因此人可以在沒有慾望、價值觀、情緒之下做出決策,而這個決策通常是最好的。

         其實理性論中所謂的合理原則或標準就是某種價值觀,人接受了這些原則和標準並當作自己行為的準則就是把原則和標準當作自己價值觀的一部份,然後根據這些價值觀做出決策。換個角度來說,標準和原則就是心靈傾向,心裡接受某些標準和原則代表這個人對某些事情已經有某種特定的態度,所以人才能做出決策。

         如果說所謂的理性決策是說決策思考時不會受到任何的心靈傾向影響,那理性決策本身就有問題,因為所謂的「理性」本身就是一種心靈傾向,接受什麼是理性什麼不是理性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判斷,接受「理性」的意涵和價值並把這種價值用來思考就是用價值觀來決策,換句話說「理性」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那麼理性決策可能是一種悖論。

         那人本身不具備理性嗎?都沒有人可以在不受慾望、價值觀、情緒的影響下思考嗎?決策本身簡單地可以分為兩個步驟:對事情的了解和分析,然後是做出選擇。在分析和了解階段人可以不受任何慾望、價值觀、情緒的干擾下思考,人可以只根據現實情況做出分析,並且從中了解實際情況,一件事情的事實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價值觀或喜好而改變,無論一個人情緒、價值觀是什麼分析結果都不能偏離真實情況,在分析階段只有越不受到心靈傾向干擾的人才越能看到事情的真相;但在選擇階段,決策就涉及到心靈傾向,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現實情況卻做出不同的選擇,決定事情時心靈需要依據原則或價值,心中有衡量和參考的基準就知道要選擇什麼、不選擇什麼,情緒、價值觀、慾望就是心靈的衡量和參考基準,如果人完全缺乏情緒、價值觀、慾望人就缺乏心靈傾向,也就沒有決策的依據。

         人類社會曾提出只考量利益和成本就是理性決策,但是「只依據利益和成本判斷」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人還是無法脫離心靈傾向做出決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事情的利益等於成本,人只能選擇接受或放棄,價值觀裡重視利益大於成本的人會選擇接受,而重視成本大於利益的人會選擇放棄,如果沒有清楚的傾向,不知道自己是重視成本還是利益,決策就會陷入困難。因此利益和成本是一種人的價值觀,只考量利益和成本並不符合人類社會所說的理性決策。

三、人類思考的簡單性

         另外一個人類心靈的共同特質是會以較為簡單的方式思考問題,這樣做可以縮短思考時間加快決策速度並增進反應能力,目的是為了增強人的生存機會。

         人的簡單思考方式至少包含下列幾種

單一向度思考:單一向度思考指的是人通常只用一種邏輯方式思考問題,或者只用一個角度觀察事情,而不想用多種邏輯方式或多種角度思考和觀察事情。

簡單化思考:簡單化的思考包含兩種,第一、使用簡單的邏輯方式思考,第二、將現象、情況、甚至是概念簡化為簡單的資訊。簡單的邏輯思考方式指的是邏輯的概念不會很複雜,可以很容易理解,例如只要A條件出現,B結果一定會發生,,但在邏輯上A條件和B結果之間沒有什麼必然性的關係,舉例來說只要拿到好學歷就可以得到薪水高的工作,但是就算拿到好學歷也不一定會得到薪水高的工作。還有一種簡單的邏輯思考方式是人使用理論和假設性的概念思考,例如假設A條件是真的而且存在,必然會造成B情況,但A條件未必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也未必會造成B情況。簡單的邏輯方式很容易被理解,通常人很輕易接受並用來思考問題,因此大腦可以很快理解並且用來快速的判斷問題,但其實這些邏輯本身都有問題。

將現象、情況、概念簡化為簡單的資訊也是與大腦想要縮短思考時間和加快決策速度有關,只要能將複雜的訊息簡化為簡單的資訊就能省下大腦思考要花費的時間。其中一個簡化的例子是大腦會將觀察到和想到的現象和訊息分類,例如將成績高的學生歸類為好學生、成績差的學生歸類為壞學生,只要聽到某人的成績就能自動判斷為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這樣會加速思考,但不能真的良好的判斷事情。

另一個簡化的例子是人很常用表面現象判斷事情,如果一個事件有兩個現象,A現象和B現象,A現象比較處於事情的表面,容易被他人看見,相反的B現象影藏在深處比較不容易被看見,民眾就可能以為是A現象造成這個事件而不是B現象造成的,實際上B現象才是主因。

還有一個簡化方式是將一個複雜的情況簡化成看似是幾個少數因素之間的因果關係,一個事情可能由多種因素構成,而這些因素之間的互動方式很複雜,為了省下思考的時間和精力,大腦可能會將這件事情整理成只是少數因素之間的互動造成的,而且因素之間的互動方式很簡單;例如一個國家的內戰看似是國家內不同民族的衝突和中央政府政府缺乏施政能力和軍事力量造成,實際上背後還有更多原因造成這個不穩的現象,可能還包含外國強權勢力介入這個國家的內政、長期經濟衰弱導致人民和地方各族群對政府的不滿、國際經濟衰退影響這個國家的貿易、其他國家的革命鼓舞這個國家的地方民族也興起革命等等。

慣性:慣性指的是人習慣用同一套相同的邏輯、價值觀去思考和觀察問題。如果人的價值觀、人格、思考方式定型,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就更難改變。如果人一直使用而熟悉某種思考方式,之後以同樣的方式思考會省下大腦時間。
                  
目的導向:大腦的思考通常是目的導向,一切的思考程序就是只專注在想達成目的為主,卻排除考慮其他的事情,不考慮很多的事情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可以省下很多思考時間和精力,雖然有可能達成目的,但這樣的思考往往不周密。

四、心靈特質的穩定性和彈性

         心靈的穩定性是說人的心靈一旦形成某種特質或價值觀就不容易改變,人會因此產生行為和思考模式,不斷重複的用類似的行為和思考方式去處理各式各樣的問題。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心靈的穩定性是有原因的,如果能用同一套思維方式面對各種問題,就可以幫大腦省下思考時間,除此之外還讓人有多餘的心力去面對較為複雜的問題,幫助人類生存,如果沒有碰到重大的事件迫使人短時間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或者用同一套心靈特質還可以生存下去,人的心靈特質或個性就不會有大幅度的改變。

         但是人還是會不斷面對環境和狀況的變化,如果原來的心靈特質和思考模式不能處理新的狀況和環境時,人的個性、價值觀等等就會開始改變讓人更能適應和處理環境,特別是碰到越重大的事情、越跟生存有關的事情,人的大腦受到的刺激就越大,心靈特質的改變也越大,這種為了因應環境而產生的心靈變化就是心靈的彈性。


         總而言之,人性的其中一個共同特質就是同時擁有穩定性和彈性,穩定性使大腦熟悉同一套思考方式處理不一樣的問題,減少思考時間;彈性使心靈改變以面對環境和狀況的變化。

美國要求能快速部署到戰場的輕型車輛

http://www.defensenews.com/story/defense/land/vehicles/2015/01/15/armys-ultralight-vehicles/21768987/

根據該篇新聞報導,美國國防部希望能夠買輕型戰鬥車輛,軍方希望能有透過飛機和直升機快速部署到前線的車輛可以使用,布萊德利步兵戰車和M1打恐怖分子很好用,但是太重了,目前有廠商招手能夠立即做出國防部需要的車輛。

感想:這是為了適應中東戰場,為了對付缺乏重武器和重型戰鬥車輛的中東才能採取這樣子的方式。

因為如果要研發新一代的坦克必須花費更多的成本和時間,可能無法應付中東突發情勢。目前的坦克不只要有更好的裝甲和武器,還要有良好的電子軟體和新形態的防禦能力,偵查系統、火控系統、電子戰系統、通訊連結系統、指揮系統等等,還有主動式應殺系統、防紅外線瞄準設計、防雷射瞄準設計、防IED、還要考慮將防禦空中攻擊算入。算一算為了一個中東這樣不划算,但還是要考慮以後,如果是碰到中國、俄國呢?恐怕還是要研發新的重型車輛和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