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三個問題

        廣義來說,教育就是一個人把東西傳遞到另外一個人的腦海,這個被傳遞的東西可以是技能、行為、價值觀、知識,狹義的教育是這個社會成立正式的機構,而這個機構的人會將特定且被預設好的內容傳遞給來這個機構接受教育的人。


         廣義狹義也好,教育總是會涉及到幾個問題。教育行為的施行和教育制度的設立總是受教育施行者和教育制度設立者思維的影響,而忽略被教育的人的角度和想法,例如很多父母總想教育小孩接受上一代的價值觀,而這些小孩真的需要接受?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發展,下一代會逐漸發展自己的價值觀。又例如現代的制度總是會提及希望教育制度所塑造的人能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這就是帶有國家主義並希望塑造人民為國家機器利益服務的想法,而帶有這樣想法的人正是影響現代公共教育設立的推手,但受教育的人希望教育制度只是把他們塑造成國家機器底下的一個螺絲釘嗎?還是他們想活出自己。
第二個問題是教育總會被看成是單方關係,而非雙方互動的關係,教育總被看成只有單方面教育者將內容傳給被教育者,而被教育者要吸收這些內容,甚至是被希望接受所教的內容,但被教育者並非被動的吸收者,反而是主動的思考者,被教育的人可能會思考他們接收到的內容,他們會分析、觀察,最終選擇接受或不接受,或者是修改和轉化所接收的內容,而教育方並非單純的教材傳遞方,他們可能會接收備教育者提出的反饋內容而要反思所教的內容和教育方式。



         第三個問題是許多討論專注的是教育內容,例如怎樣的教育內容或教材才是好的,怎樣的教育內容會如何影響被教育的人,然而教育的方式和教育內容背後隱藏的思維模式、價值觀、行為模式才是更重要的問題,例如有許多國家總是喜歡教人道德觀念,教育制度的設計者可能認為只要設計課本在課堂上把道德觀念傳遞出去,國家整體的道德觀就會提昇,然而受教者看到的是教的人總是在教別人道德,但不教自己道德,小孩可能會認為大人總是只會說而不會作,最後跟著模仿,到最後人人說得一口好道德,但人人都做不到;也或許是小孩看到老師只是要求把學的內容背起來並複製貼上到考試得到高分就會受到稱讚,至於是不是真的作到所學到的品格概念,老師和學校反而不在意,因為這些人要的就是成績,只想拿形式去應付他人,當小孩看到大人和整體社會的思維模式是只想要形式上的東西去應付別人時,小孩也就依樣畫葫蘆,開始學著以形式去應付大人,於是這個社會最後變成大多數的人公民道德考試高分,但他們的道德概念就只活在考試之中,而非內化在行動實踐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