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行的教育充滿許多的速食特色,第一,急功好利。速食的重點要求就是快速的將食物做好然後立即享用,而台灣社會期望教育能在短時間展現出一定的成果,在台灣社會的心中,上了好的國中才能考上好高中,考上好高中才能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才不會變成人生悲慘組,這種功利文化和教育制度根本相輔相成,國中讀3年就有升高中的大考,而高中讀兩年半就要面對升大學的學測,這無疑告訴小孩子,你只有短短的兩年多把國中讀好,讀不好就是念不好的高中;你只有短短兩年念好高中,學測考差,就是上不好的校系,然後一輩子悽慘落魄,而為了有好的國中念,從小學開始所有的段考表現就被大人盯著,所以小孩子從小就被要求要學的快學的好,同時老師也被期望要能很快把學生教好。把這種情況搞得更糟的是教育部,課綱塞了滿滿的課程要小孩子吸收,並且給老師有限的上課時數,這樣意味著要小孩在短時間吸收好大量的東西,還要老師在短時間把大量的課程教好教會。台灣的教育就呈現非常畸形的狀態,老師被要求教的快教的多教的好,學生被要求學的快學的多學的好。
第二、非使用者導向。速食的配方和菜色是由業者和商店已經安排好,顧客並沒有多少選擇,而台灣的教育制度是一群少數人和政府高層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訂好的遊戲規則,學生只能完全接受。從小學到高中,科目安排根本雷同,也就是五大主科,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套餐,對於許多小孩來說,他們沒有興趣在這些科目上,他們喜歡的知識領域可能不在課綱安排上,就算想花時間學習自己喜歡的事物,這五大科早就占滿了他們的時間,為了升學,每周都要花幾十小時複習,許多學生根本睡不飽,更不要說發展自己的人生興趣和專長,而且更慘的是學生未來人生會用到的知識跟這些科目可能一點關係都沒有。可以說,課綱並不符合學生的個人需求,也可能跟未來的人生發展無關,但他們只能默默接受。
第三、重視表面,而不重視內涵,速食食物通常都是外表很好看,聞起來很香,但是一點營養都沒有而且會造成身體傷害,對人的身體並沒有實質幫助,而台灣的教育制度塞了許許多多的課程,表面上看來能增強學生的能力並幫助學生未來在學習上和職場上有所發展,但學生為了在短時間內把大量各種的知識全部吸收並取得好成績,過度擠壓了自己休息和發展興趣的時間,這樣造成大腦的過勞、極大的精神壓力、和身體傷害,長期下來一個人的腦力被過度消耗、精神和身體遭受破壞,而且為了能快速和不斷記憶大量知識所發展的是被動的學習方式,對大腦而言要主動且獨立的處理和建構事物才能激發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停的重複記憶大量的東西反而消耗大腦的腦力。而且有許多課程內容自身缺乏了組織性、邏輯性,反而像是刻意為了讓學生背誦才納入課綱,而不是培養學生的思考邏輯能力,這樣的教育就是降低學生思考力、讓學生腦殘化的元凶。除此之外不能發展自身興趣對學生的也是一種傷害,為了自身興趣而獨立主動地探索並蒐集資料分析和處理問題能增強心智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現行的教育不只讓學生沒有大量的時間和自由發展興趣,甚至還被迫放棄。簡單來說,教育部課綱表面很好看,但造就了許多大腦被殘害的學生。